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气象万千。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就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
时钟倒流至7年前的12月12日。这一天,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大闸缓缓开启,一渠清水逶迤北上,纵贯千里,润泽华北,造福中华。
一渠出,人心安,华北稳。
丹水至,惠莲城,润万家。
7年来,许昌“南水北调人”聚焦发展,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南水北调各项工作持续向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如今的许昌,“干渴之城”早已成为历史,“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目标早已实现。
位于禹州段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景色怡人 牛书培 徐永华 摄
数字显示,通水7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供水逾441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受益群众超过1.2亿,河南省受益人口达2400万;向许昌市累计供水11.12亿立方米,生态供水5.45亿立方米,生活供水5.67亿立方米,受水区域33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227万。因水,许昌这座城市更富灵气、更有品位,许昌居民的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将一如既往弘扬“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南水北调精神,精管理、保水质、护运行,积极为许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水资源支撑。
有一幅画卷——城水相依
“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 的美景 牛书培 徐永华 摄
12月5日,周日。家住漯河市临颍县的董晓婷带着女儿,受常居许昌的弟弟邀请,专程到许昌“看水景”。
上午,一家人沿步道环游鹿鸣湖,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微风吹过,湖面荡起涟漪,波光粼粼。两只小野鸭,时而在水上追逐,时而潜入水中,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叫。
下午,一家人乘水上公交游护城河,将两岸与河面的风景尽收眼底。听弟弟说夏日护城河两边尽是粉荷翠叶,董晓婷感叹“肯定美不胜收”。“明年夏天,我一定再来。”她说。
“绕不开的是水,映入眼帘的是绿”,这就是现在的许昌。谁能想到,仅仅7年前,这座城市还被贴上“缺水”的标签。当时,许昌是全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人均水量仅有全国的1/10,不足全省的1/2。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许昌市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面积达73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水问题”严重制约着许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解决好“水之源”“水之清”“水之活”“水之利”问题成为全市人民的强烈期盼。
人们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南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终结了许昌缺水的历史,给许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全长54公里,许昌市配套工程全长约150公里。全市年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通过4座分水口门向许昌市区、长葛市、襄城县、鄢陵县、禹州市及神垕镇的8座水厂供水。
乘通水东风,2013年11月,许昌市超前谋划实施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系连通工程三大水利项目。短短两年时间,我市上下同心,打造出“五湖四海畔三川 两环一水润莲城”水系格局。
5个城市湖泊、4片大型滨水林海、110公里环城水道、3300多亩的城市中央公园、130万株苗木的总干渠沿线水质保护生态带……既突出生态自然之美,又能满足人们健身、休闲、观赏和娱乐之需。
随着一幅“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画卷顺利绘就,许昌这个曾经因水而困的北方城市正因水而美、因水而兴。2017年4月,许昌市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7年10月,许昌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省唯一。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报道,称“许昌创造了中西部节水用水的城市典范”。
水,使许昌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为许昌市增添了经济发展新动力。借力水生态文明建设,许昌市倾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旅游名片,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禹州神垕,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黄河流域陶瓷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和著名陶瓷之乡。古镇区内古建筑星罗棋布,保存完好。被中国古镇保护专家、泰斗阮仪三教授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但这样一座古镇,却是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镇原水厂每天仅供水1000立方米,缺口量大且用水成本高、水质差,严重影响古镇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禹州市供水公司神垕镇水厂董事长王敏霞告诉记者,神垕最严重缺水时,老百姓开着三轮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一吨水30多块钱,甚至完全靠天吃水。
2015年1月,丹江水从南水北调总干渠流出,经禹州市任坡泵站,流向神垕镇。
中原古镇终于迎来了一渠清水。
“神垕镇水厂2013年12月开工建设,2014年12月建成。从一片荒草地到现在,我是一路参与建设的。神垕的老百姓们能吃上南水北调的水,真是从心窝里感受到了温暖。”王敏霞说。
神垕的钧陶瓷生产名声显赫。但在厚重历史与华美钧瓷背后,是千百年来难解的缺水之困。
当地的匠人说,过去水质差杂质多,对瓷器的光洁度也有影响,现在用上丹江水,瓷器品质进一步提升,水赋予了钧瓷更高的“颜值”。可以说,没有南水北调的水就没有这座古镇,更没有钧瓷“活化石”。正是“南水”助力,全镇260家钧陶瓷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竞争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在推动禹州县域经济“成高原”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神垕现地管理站年平均供水近396万立方米,日供水量最高达1.1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千年钧瓷古镇人民缺水问题。以神垕水厂为中心供水覆盖文殊、方岗、磨街、鸿畅、神垕等乡镇135个行政村,供水区域达4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逾25万。
有一句感叹—— 水质真好
中国南水北调颍河渠道倒虹吸工程 牛书培 徐永华 摄
家住许昌市东城区恒达·napa溪地小区的周军辉是一名游泳爱好者。常在市区河道游泳,有时候难免水进口里。问起口感,他笑着说:“偏甜,跟家里的自来水差不多。”据介绍,夏天,他有时会直接饮用自来水。他家里做饭,用的都是自来水,烧开后基本看不见水垢。“不像以前,水烧开后是白色的,味道不好,看着都觉得别扭。”他感叹道,“现在,水质是真好!”
自来水变甜了,是周军辉的感受,更是许昌人共同的感受。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前,许昌市区的供水主要使用北汝河的地表水以及麦岭水源地的地下水,现在南水北调水源已成为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调源水取自丹江口水库,是优质的地表水,硬度低,偏弱碱性,其水质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很多指标符合i类标准。
为保护来之不易的优质水源,许昌市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切实加强水质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先后完成全市102处重点取水户监测设备的安装,定期对全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进行水质监测和巡查,每月印发一期通报。
在市本级2个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北汝河大陈闸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和麦岭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许昌市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地表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先后修建颍河倒虹、颍汝总干渠武湾渠首泵站等一批水源保障工程,并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编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确保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呵护许昌人的“大水缸”,离不开法治保障。今年,在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牵头推动下,市、县两级人民法院联合属地政府先后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长葛、禹州管理处设立水资源司法保护和水环境巡回审判基地。依托这两个基地,我市率先建立南水北调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绿色通道”,使南水北调中线许昌段54公里全域纳入司法保护范围,在全省开了先河。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来自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位回升3.1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许昌市摄影发烧友王新伟,每年都在秋湖湿地拍到白天鹅落脚歇息。“许昌的环境美,水质清,吸引了南迁北往的各种候鸟落户。秋湖湿地、鹿鸣湖都成了鸟儿的天堂。”他说。
有一份幸福——崭新生活
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牛书培 徐永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
10年前,在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黄桥村,当满载移民的汽车缓缓启动时,郑栓杰把头伸出窗外,回望故乡,热泪盈眶。即将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对未来,他感觉“彷徨无依”。
10年后的今天,在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66岁的郑栓杰一家住上了精巧别致的两层小楼,开起了小轿车。走出家门,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游园,一点儿不比城市社区差。对现在,他感觉“幸福满满”。
黄桥社区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之一。2011年,192户黄桥群众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舍小家、顾大家,远离故土,从淅川来到了襄城——这个距离迁出地300多公里的安置点。1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指导下,在省、市、县各级移民部门及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该社区大力发展莲鱼共养、丹江鱼苑、金银花种植、无公害温室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0猛增至37万元,使社区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6850元增至1.85万元。如今的黄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黄桥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是众多丹江口库区移民在许昌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许昌市接收安置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涉及长葛市、襄城县、建安区3个县(市、区)12个乡(镇),移民安置点13个,搬迁4208户16454人。搬迁以来,许昌市各级属地政府和市、县两级移民办开展“学党史见行动 我为移民办实事”活动,本着特色鲜明、一村一品、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移民村打造特色项目,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并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提升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许昌市积极为移民村协调争取各类生产发展奖补资金,各移民村用好这些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断增强移民村发展内生动力,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得到改善。2020年,许昌市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年收入逾16000元,较搬迁前的3200元有了较大提升,“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基本实现。
顺应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美好期盼,许昌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移民村大力开展美好移民村建设工作。目前,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襄城县麦岭镇白亭东村和建安区蒋李集镇金营村已被确定为河南省美好移民村示范村。
有一种付出——24小时护航
位于清潩河畔的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处 牛书培 徐永华 摄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禹州管理处的中控室内,监测人员利用大屏幕24小时对全线进行无死角监控。他们盯着屏幕,生怕遗漏丁点儿信息。令人眼晕的数据与画面,盯一会儿便使人头昏脑胀,他们却一盯便是一天,直到夜幕降临,四周被黑暗笼罩,那里的灯依旧亮着。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每500米就有一个摄像头。除了利用大屏幕进行实时监控外,还有现场巡查人员进行不间断巡查。”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管局禹州管理处处长张学磊说。据介绍,在渠道沿线,巡查人员不管是冬还是夏,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周都要对阀井检查至少两遍。除了填写巡查记录外,他们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间。虽辛苦,但他们丝毫不敢大意。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出,换来了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的平稳运行。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水后,为保障“南水”正常供应,许昌市南水北调服务部门按照“抓队伍,提形象,强管理、保运行”工作方针,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处安排专人严密监测设备运行状况,采取 “轮检互检”“夜间突检”等形式,督促各县(市、区)南水北调部门加强管线巡查维护,确保运行管理人员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和值班制度。他们加强巡查维护管理,按照管理规程规定的频次和内容,制订详细的巡视巡查计划,加大供水线路、构(建)筑物及设备设施巡查力度,坚决杜绝违法占压、穿越及邻接行为。他们还不定期组织员工到工程现场,针对水量调度、工程运行、维修养护、巡视检查、防汛度汛、消防安全等进行现场培训和演练,7年来,默默付出,坚守耕耘。
今年夏季,暴雨多次突袭许昌。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积极协调南水北调中线局禹州长葛管理处、许昌市水利局、许昌市河湖调度中心,指导禹州市水利局及禹州市水务保障中心,在保证下游河道及人民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应急退水52.71万立方米,确保平稳安全度过汛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南水北调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心怀“国之大者”,维护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强化做好服务保障总干渠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强值班值守、供水调度、安全巡查等工作,扎实做好“南水北调河长制”相关工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中原更加出彩中书写许昌篇章提供水资源水安全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