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公交车早已取消电子屏,车厢内却有人用手机开着外放听音乐、看视频,音响干扰令人不胜其烦。近日,网友们通过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倡议,公交、地铁里的乘客应管好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让车厢“安静”下来。(见9月4日《长江日报》)
公共空间的那种秩序感,需要大家都自觉遵守着,在必要时发声维护着,然后才可能一点一点形成和构建起来。地铁、公交等某个交通工具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这种有序的公共生活状态非常重要。否则,有人在车厢里公然外放那种震耳欲聋的短视频,发出“嬉皮笑脸”或者“阴阳怪气”的声音,没人微笑提示或拍肩提醒;有人跟家人、朋友、客户打电话大声吵吵,没人做出“嘘”声;有人带着免票线以下的孩子,自己坐一个座位,让孩子占一个座位,就是不给孕妇或老人让座,也没人说话……对于这些现象,单靠更有权威的部门机构发现之后来“主持公道”,或者靠纳入个人信用等硬规定进行“威慑”,往往“远水不解近渴”。
社会管理或者治理需要周密细致,但“明文规定”“一纸禁令”要落到实处并在社会上潜移默化,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成员积极配合行动。很多时候,在法律规则框定的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完全可以有更主动、更柔和、更理性的协调方式,只不过要看有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出手、发声。公共规则或相关裁判员们要做的,恰恰是创造更宽松和美的环境,保障那些站出来的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公共话语环境。
让外放扰民者,因为受到众人公开而坦诚的谴责,焕发出真正的在乎他人感受的自觉,要比闷声不响地“严肃处理”单一个案更有效。同时,面对这种明显违背公序良俗和大众共同认知的失序行为,对于具体行为人的谴责,对发声制止者的支持,公共交通运营方面一定要旗帜鲜明、有理有据,而不能在关键时刻“和稀泥”、语焉不详。(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