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蔚
记者20日从教育部了解到,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将于4月1日起施行。根据这一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3月20日新华社电)
“校长陪餐”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此拍手称赞。的确,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看,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摆到与学生同样的食品安全风险面前,有助于倒逼管理者增强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促使学校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不失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当然,“校长陪餐”并不是简单的陪吃饭,不能流于陪的形式,而是需要校长们在陪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改进提升。
“校长陪餐”要真陪。既然是陪餐,就要做到学生吃什么、校长吃什么,不能开小灶、搞特殊化,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陪一餐做做样子。校长陪餐,就是要与学生们吃同样的饭菜,而且要形成常态化,用餐的过程本身就是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可以让食堂经营者心生忌惮,不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同时,用餐时还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对学校餐厅饭菜质量的想法和意见,增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校长陪餐”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在陪餐的过程中,要求校长用心去发现问题,比如今天的菜新不新鲜、口味是否符合学生喜好、分量够不够学生吃饱、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把风险化解于萌芽之时,切实履行好校长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
当然,“校长陪餐”并不能完全避免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从采购、验收、加工到销售,中间环节很多,仅靠校长一己之力,难免有所疏漏,教师、家长都需要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的防护链条中,形成对食品安全的监督闭环,更加有效地为学生们营造安全放心的用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