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洋溢着粽子的浓浓香气。“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屈原的矢志爱国、情牵百姓、清正廉洁、勇于探索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伴随着他那千古传诵的优美诗章,承载着诗人的人格魅力、思想精髓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汇集成“端午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懂屈原精神的“爱国”“悯民”“廉洁”“求索”这四个关键词,感悟中华民族“端午文化”的丰厚内涵,是过好“端午节”的应有之义。
“九死未悔”,矢志爱国的英雄之气厚植起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交加,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惜以死抗争,写下绝笔《怀沙》后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警醒世人。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被后人传颂,此后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端午节”也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节日。矢志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志士、这样的忠贞品格和爱国气节,几千年来始终存活于人民心中,至今仍富于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屈原在一生坎坷与痛苦中孕育的优秀诗篇,饱含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他的爱国精神诠释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凝聚力,自古就有的爱国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而每一年“端午节”,人们都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接续厚植起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
“哀民生之多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的高度自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的《离骚》。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屈原的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对民众疾苦的深度悲悯和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爱民情怀。屈原既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伟大的爱民诗人。屈原一生一心为民、体恤苍生,他诗作中的爱民忧民之思,时隔千年依然能够引起今人的强烈共鸣。正是由于他忧国忧民之心的深切,才赢得了百姓的仰慕与热爱,赢得了人们对他长久的思念。“哀民生之多艰”,正是其诗歌的精魂,也是“端午节”人民怀念他、追思他的根源所在。唯有真正“哀民生之多艰”者,才能赢得人民的怀念与崇敬。“端午节”,再一次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民生为大”的高度自觉。我们要厚植民生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清以廉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清正廉洁。“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挂艾叶、菖蒲,都有象征清洁和净化心灵的意义,也是对屈原品格魅力和高洁情操的褒奖与赞颂、传承和弘扬。屈原在《离骚》这部作品中,以香草美人作为自己的象征,表达了他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愿投身江水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世俗的玷污;“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表明他从小就拥有清廉的品质,并致力于道义,不稍有懈怠,展现了极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魅力。屈原的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的操守,甚至为此不惜献出生命,践行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生命诺言。屈原的诗歌作品《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廉洁思想,这种廉洁自律的精神,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应该以屈原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
“上下求索”,感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上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他对真理、理想、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和矢志探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诗句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他对人生不懈追求、永不放弃的生动诠释,被后人广为传诵。他的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上下求索和“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给后世作出了示范,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纪念屈原,既是纪念其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更是在纪念其一生对于国家的挚爱与真理的求索。盛世昌平,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须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踔厉奋发、实干笃行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勇于担当、不惧艰险,攻坚克难、奋勇前行,昂扬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勇气与魄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端午节”不仅仅是对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递。读懂了屈原精神的“爱国”“悯民”“廉洁”“求索”等基本内涵,也就懂得了过好“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让我们传承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自信之光唤起亿万追梦人的壮志豪情,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