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近几年舆论场对“躺平”的讨论一直较为激烈,以至于“奋斗还是躺平”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来源:千库网
“躺平”二字,是网络流行语,最早源自“躺平任嘲”一词,意思是指一些年轻人放弃奋斗、不思进取,或逃避竞争、低欲望生活,或不想工作、回家啃老,类似美国的“归巢族”。由于躺平现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就遭到了舆论的批评。有人甚至喊话年轻人“躺平对不起父母”“新时代青年要拒绝躺平”。
《道德经》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在做事时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于是,在“躺平”的言论大肆传播的背景之下,很多年轻人就把“躺平”挂在嘴上,似乎不再热血沸腾、不再追求成功。而随着“躺平哲学”的影响,少数缺乏干劲斗志的党员干部也被称为“躺平式干部”,屡屡遭到口诛笔伐。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舆论和年轻人都对“躺平”表达出极大的热情,时常高举“躺平”大旗,或批评责备、或理解同情、或自我嘲弄,到底是在诱导年轻人“自我投降”,还是在激励年轻人“自我觉醒”?难不成,当代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垮掉了、不再努力了?
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主持的《中国青年发展调查》,对近6万名18~35岁的青年人发放了问卷,用调查数据全方位透视青年人“躺平”的问题。结果显示,青年人中躺平或想躺平的只占12.8%,28.5%的青年过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45度人生,58.7%的青年则是站得直直的,面对挑战不懈奋斗。
而现实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确实正在用奋斗描绘着青春美好蓝图,他们在抗疫一线、在国际赛道、在火热军营、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攻关等等各行各业,把责任扛在肩上,健步开拓奋进,谱写青春战歌。而黄文秀、刘羲檬、江梦南、陈薇、宋征宇、王亚平等人的奋斗故事,更是让青春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也没有哪一个人的青春是顺直的,如果总是习惯性地“躺平”,选择逃避,便再无向上攀登的可能。事实证明,在年轻人当中,真正“躺平”或想要“躺平”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在努力奋斗。而他们口中的“躺平”,也多为自嘲与打趣,并没有成为现实中的主流选择。舆论只是因为年轻人有困惑、有诉求,就一概以“躺平”误读之、否定之,传导负面情绪,则必然会干扰年轻人的心理心智,消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躺平”不可能“躺赢”。年轻人在奋斗和奔忙的同时,利用幽默、戏谑的语言,以吐槽、解构的方式,舒缓一下内心的焦虑和精神上的压力,原本无可厚非。但很多所谓的“前浪”都习惯从自身经历出发,品评褒贬“后浪”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甚至以“躺平”之名轮番引发舆论风波,显然是无益于年轻人成长,也无益于社会进步的。
中国从来没有“躺平”的文化基因,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年轻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需要的是倾听和交流、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狂欢式的唱衰、群体式的嘲弄。因为,当代年轻人本来就没有“躺平”,更不需要以“躺平”为名的大肆讨论。真有空闲,还不如帮助少数“躺平”者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十年之前,舆论曾抨击80后是毁掉的一代;十年之后,媒体又把90后甚至00后称为脑残的一代、颓废的一代,但“躺平”声音不绝于耳的同时,我们已经确认过眼神,当代年轻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他们必将撑起这个国家的光明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