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太极拳伴奏乐曲加长版《十送红军》,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中心小学课间操的操场上,全体学生随着乐曲打起了陈式太极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提倡‘文诵道德经武习太极功’的函谷关中心小学是全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灵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高风说,坚持让孩子心灵浸润“家乡水”,立德树人呈现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灵宝地处魏巍秦岭东麓、滔滔黄河之滨,被誉为“中国金城”。这里是道家之源,函谷关千古耸立,留下了“紫气东来”“老子著经”的佳话;这里是华夏文明源起地之一,“夸父逐日”“黄帝铸鼎”的故事在山水间代代相传。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塑造专注品格,提升人文素养的“不二法门”。灵宝市第四小学专门开设了《国韵书法》课,走进四(8)班教室,何春英老师正在上毛笔书法课。她指点孩子临习学校创编的《道德经》书法成语校本教材。这一节,要写的是“大音希声”。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范字书写规律关系,讲解笔画书写要领,随后是示范,指导学生临帖练习。20分钟后学生先自评,随后是组内互评、优秀佳作展示,在比、学、赶、帮的氛围中,孩子们尽享书法带来的进步与喜悦。整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乐学其中。
四(4)班学生张齐灏然的母亲深有感触。两年前,正是冲着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卓有成效的经典诵读课程,她毅然将孩子从外地一所名校转到这里。现在孩子不仅学习经典热情高涨,而且每天练字从来都很自觉。看着这个沉稳、懂事的小男孩,谁会想到,他曾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作业很少认真完成。
位于该市北区的灵宝市第四小学,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确立“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办学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文化”探索实践。走进该校校园,没有高大的树木,在松竹梅兰掩映之间,时时书声琅琅,经典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处处翰墨飘香,孩子们习临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家长们称赞这所建校只有四年的学校:树木不高,国学成荫。
坚持以音乐学习为切入点、以民族器乐学习为突破口的理念,成就了灵宝第一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校长李琳华说:“器乐学习,不是追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而是通过音色的对比、音准的练习、乐曲的处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合奏训练,不是追求声音的宏大气势,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享受和谐之美;艺术活动展示,不是选拔精英比赛,而是重在全员参与,享受成长自信;音乐欣赏,不仅感受音律的变化,而且享受传统音乐文化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
该校六(10)班的许超然同学爱好广泛,兴趣多变,一到三年级参加街舞社团,四年级学习笛子和吉他,五年级又学习起了钢琴,每周的班会课,他要向同学们展示他的一周学习成果,越学越有兴趣;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他都积极参与,有时是在台上表演街舞,有时在台下互动方阵进行彩扇团体表演。他高兴地对妈妈说:“我能在市一小上学,太开心了!”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以创建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为载体,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普教到职教,全面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同时,充分整合灵宝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坚持“制、编、建、研、读、融”六字方针,丰富多彩地推进《道德经》进校园,添彩校园读书热,形成与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互动,为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养成引来了“家乡水”,形成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局面。(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