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伟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统智慧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并且将“严以修身”置于首位,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修身是个人教化、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同志认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儒家的修身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按照这个思想,只有每个人的品质修养好了,家庭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得到善治,天下才能太平。但是,这里讲的个人的品质修养,并不单纯是私人交往中的礼义仁智信,而且是与社会教化、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密切相关的。更进一步说,是由至善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所规定的。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得到良好治理、家庭和谐、人人皆为圣贤,就是至善的具体体现。至善不仅是衡量现实政治治理好坏的标准,也是维系人心的最牢固的纽带。因为,至善是人们的价值共识。所以说,个人提升品质修养,其内容不仅包括个人的德行的改善,也包含了对于儒家根本政治信仰即至善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至善这一政治信仰内化于人心,成为民族精神。而受到教化的个体,又成为促进至善实现的能动的、积极的力量。正是通过这种双向的互动,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延续。
那么,如何修身呢?按照《大学》里面说的,就是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说,要仔细研究事物的道理,获取真知。然后才能意念诚实,心正不邪。今天来看,这里的格物致知有着特定的内涵,指的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与“至善”这一政治信仰相关的道理。只有知道了政治信仰的必然性、知道了它存在的根据,才能够真心地认同它,自觉地按照它的要求行事做人,这就是修身。可见,修身的前提是真知,是明白作为政治治理根本目的的政治信仰的必然性。儒家还采取一整套的制度措施来促进和保障政治参与者积极了解、践行儒家的政治信仰。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通过选拔任用熟悉儒家经典的人才的方式,促使参与政治活动和国家治理的人努力了解和践行儒家思想。而这些秉持儒家思想的人,反过来又以自身的言行影响着社会的其他人,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如果着眼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巩固和传承,乃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代相继来说,其积极的一面是不容小觑的。
应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置于首位
儒家的修身思想表明,从修身的本意来说,修身就是通过穷理致知以实现德行意向和政治信仰之坚定。因此,修身并不只是意味着个人德行的提升,而且含有丰富的政治性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党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因此,对于党员干部“严以修身”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每一名党员要做一名好人,更重要的是强调每一名党员都应当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好党员。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的信仰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就可能会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如果广大党员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组织就会软弱涣散,就会缺乏战斗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内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利益交融也十分紧密。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客观性的、历史性的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而且,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社会矛盾也有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的社会理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于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国家治理而言,离开一定的政治信仰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政治信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标准。正是以一定的政治信仰作为价值尺度,人们才可以在正确认识现实的基础上,判断现实实践活动的得失成败,才可以积极地改进它,使它变得更好。只有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才可以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矛盾,才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贯彻共同的理想,为着共同的理想前进,在这方面,党员干部是主力军。因为,他们不仅是我国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更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使命。
因此,在“严以修身”中,只有将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置于首位,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党员干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无论对于个人、政党,乃至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加强理论学习是坚定信仰的重要路径
坚定的信仰从何而来?必须要通过深入细致而又系统的理论学习才可以做到。因为,信仰所涉及的是价值理念,是有限的经验生活不能完全涵盖的。同时,信仰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认同,它的形成不可能依赖强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方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经典著作之所以是经典著作,就是因为它们阐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后来一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我们固然要反对理论上的教条主义,要根据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党一贯重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也取得显著的成效。不过,目前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党员干部以时代的巨大变化为借口,忽视甚至放弃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甚至放弃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因此,由于理论根底浅,在面对各种看似时髦的理论时,就难以明辨是非。最终,导致政治信仰动摇,实际工作走上邪路。一些党员干部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兴趣不高。甚至一些专门承担党员教育培训的机构,在一段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而淡化了通过理论教育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根本使命,以至于主次颠倒。在教育内容方面,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一般来说,对于党员干部的教育,更多地集中于党员干部时事政策等方面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固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党员干部及时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但是,如果从培育和坚定党员的政治信仰的角度来说,则作用有限。因为,这些主要涉及经验层面的问题,很多问题具有十分突出的时效性。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对于党员干部的教育只单纯注重政治方面的内容,而对个人道德与政治理想的结合问题,重视得不够。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党员干部教育中的“两张皮”现象。即政治理论与个人的行为相互脱节。一些干部谈起大道理头头是道,就是落不到实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自身的行为与政治信仰结合起来。其实,这样的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政治信仰。他们所说的一切,不过是口头禅而已。这些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多种原因,但是,首要原因还在于,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武装党员头脑、坚定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重要意义。
因此,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党员干部才会明白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那些根本道理,才可能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才可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者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