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殷墟博物馆研学参观。(杨之甜 摄)
酷暑难耐的夏日,孩子们都去哪儿了?来安阳的博物馆里,就能找到答案。
8月4日9时许,殷墟博物馆门前,游客们有序进入,一眼望去,学生和家长占多数。馆内,随处可见穿着统一的研学团队,在带队老师引导下,孩子们仔细观看、认真聆听、挨个“打卡”……
“商王朝的社会是怎样的?”“古老的甲骨文在表达着商人怎样的情感?”怀着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对古都安阳深入了解的渴望,这个暑假,全国各地的学生走进安阳的博物馆参观研学。
作为全国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5个“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之一,安阳无疑已成为国内研学旅行的“顶流”城市。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到安阳研学旅行的人数已接近百万。仅7月份,殷墟博物馆每天进馆人数达8000人,其中学生占三分之一。1至7月份,中国文字博物馆接待研学人数达19万人次,安阳博物馆接待研学人数超过10万人次。
孩子们为啥“扎堆”安阳的博物馆?他们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在殷墟博物馆,记者注意到,有的学生对商朝历史兴趣浓厚,有的则专注拍摄精美文物,还有的拿画笔对喜爱的文物进行临摹。
“我喜欢中国古代史。安阳曾是商朝都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象征。殷墟博物馆馆内的珍贵文物有4000多件,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都很有特色。”来自福州的高二学生张鑫说。
来自天津的四年级小学生刘梦雨酷爱美术,只见她静静地站在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前,先用画笔勾出器物轮廓,再填充纹饰等细节。“画青铜器文物,不仅要画出造型轮廓和颜色,更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刘梦雨说。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只见年龄不一的孩子们或有序排队参观,或席地而坐书写汉字,以不同的形式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该馆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动手参与拓片制作、体验“投壶”游戏等。“到了博物馆,孩子学习历史变得更加主动了。”一位家长说,“与孩子一起参与,我也不禁沉浸其中。”
“带孩子来看甲骨文,学习汉字演变历史,能从永恒的文字魅力中,根植我们的民族自信。”来自上海的学生家长闵先生向记者谈起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初衷,“我们想让孩子从小知道,汉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学好汉字历史,才能读懂中国”。
亲手制作曹公“衮雪”拓印,感受汉末的风云激荡,朗诵诗歌敬拜曹公……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仿佛是一个丰富有趣的沉浸式课堂。安阳市政协文史专员赵运刚正在为孩子们讲历史文化。“最多时一天讲11场。”赵运刚说。
安阳的博物馆能留住这些“小粉丝”们的心吗?
据了解,暑假期间,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均开放了夜场,为游客提供延时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不同场次的百人免费讲解团、50人免费讲解团;讲解员与志愿者共同服务,工作人员全天轮流在岗,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做好公众服务。
行走安阳的几大博物馆,随处可见吃着文创雪糕的小游客,他们在视觉上“解锁”历史文物的同时,也在味蕾间感受着古都之夏的丝丝清凉。
“安阳将把研学旅行产业作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开发更多研学路线,设计多样的主题课程,探索更好的博物馆展陈和互动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在安阳获得体验、增长见识。”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说。(记者 李林 杨之甜 赵阿娜)